2013年的发展关键词,非“平台化”莫属。

经过了2012年的预热,2013年初现端倪。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,释放出“谁都有机会”的信号,许多中小型企业公司怀揣着“弯道超车”的梦想以各自的优势切入,正是由于这些大小不一的“鲶鱼”,整个移动互联网产业愈发变得扑所迷离、前景未明。

巨头之间的“平台化”战略逐渐清晰。BAT的频繁出手、战线拉长:百度收购PPS后,又将口袋巴士归入麾下,“移动化”野心一览无遗;运营商的OTT格局尚未明朗,腾讯已经开始着手启动微信版图的新一轮规划,借助平台之上汇聚的规模群体,开始将触角向商业化的角落延伸;阿里巴巴与新浪微博的初步融合已经完成,利用SNS特性,“生活化电商”雏形开始显现。

而传统互联网巨头之间的对垒也日趋灼热。360与竞争对手掐架不断、新浪微博加快商业化步伐、搜狐将竞争重点转向视频……这场移动互联网“平台化之争”逐渐浮出水面,让大家看到利益的纠葛和各种竞争关系的纷乱复杂。

“平台化”战争:巨头危机感加重

众说纷纭的微信商业化重于揭开了面纱。在上周举行的腾讯合作伙伴大会上,微信产品部助理总经理曾鸣透露微信5.0版本将推出支付功能,将实现线上支付和线下消费的结合。简单的一个支付业务,让“绯闻变成了现实”,接近4亿用户的微信从“圈用户”过渡到“圈钱”的时代,马化腾所说的“站台票”能否变成“坐票”,就得看微信的商业化道路能否顺利。

移动电子商务是变现能力最强的领域。从线上到线下实现闭环,意味着微信的移动支付功能不仅能实现公众账号内的支付功能,比如话费充值、虚拟物品消费、火车票购买等一系列生活化消费,还可以让用户在其他应用中在线下产生购买行为时用微信支付,比如超市购物。在覆盖75%的智能手机用户、同时在线人数达1.94亿的平台上运营移动支付,天然优势比较明显,抛开用户群体优势不说,如果以微信为支点,向QQ和手机QQ渗透,同时打通这几个平台,商业想象的空间更大。

但也有人认为,如果是基于移动互联网支付,用户比较认可的还是支付宝,从这一角度来看,微信如果不能在移动支付上带给用户及其方便、快捷甚至是流畅的体验,很可能是为支付宝“做嫁衣“。

同为商业化,新浪微博颇有“起了个大早赶了晚集”的意味。事实上,在商业化步方面,新浪微博似乎一直较腾讯微信快上半拍,特别是在移动支付这个重要的领域,已先于微信推出产品。早在去年底,新浪的“微博钱包”便已上线,7月下旬,新浪微博极有可能推出“微博淘宝版”,将社交因素引入电商领域;此外,新浪微博还在试验引入其他电商平台,率先试水的是1号店。

颇具意味的是,阿里巴巴“闪婚”新浪微博后,新浪的商业化道路从游戏、社交、广告向社交电商转型,而腾讯则从这个领域跳出,开始研究大数据和信息流的广告系统,这种竞争关系,不仅意味着微博和微信的针尖对麦芒,也意味着双方将在多领域、多平台正面交锋。

围绕着“社会化电商”这一核心目标,阿里巴巴一直在取长补短,社交软件、电子地图、团购网等具有涉猎,这些投资不仅针对互联网入口,更涵盖了线下线上生活的所有应用,目前最主流的猜测就是,在“阿里浪”的未来,阿里巴巴会不会将平台上的交易数据与新浪微博联系在一起,构成庞大、可供分析的大数据系统?值得一提的是,阿里云在手机操作系统和终端方面的策略一直不温不火,这也为阿里巴巴整个移动互联网策略增加了许多不确定因素。

目前危机感最强的应属百度。腾讯有微信、阿里有电商、新浪有微博,百度靠什么?百度靠搜索引擎发家,360一夜之间的异军突起,逼迫着百度现在开始追逐狼性。作为曾经的“技术宅”,百度正试图从一家PC搜索引擎厂商,转变为移动互联网时代“入口+生态”的新模式,比如地图、音乐等等,而且现在还有人认为,百度更高的理想在于,转变成一家全能的移动互联网基础服务厂商。

BAT的平台化搭建,更像是一种全能角色的转变,也将这种变革传导到产业的方方面面。在这种“大框架”的思路下,电商、游戏、视频、SNS、音乐、地图等因素无所不及,这些大公司都意识到,在开放的移动互联网时代,单打独斗的思路现在不能应对瞬息万变的外部环境。但是,“覆巢之下岂无完卵”,其他的厂商又该怎么玩?

变革的力量

闹得沸沸扬扬的“360竞购搜狗”一事又有了新绯闻,据媒体报道,360已经确定控股搜狗,这一交易中搜狗作价12亿美元,不过,针对这一消息,搜狗CEO王小川再次表示“不靠谱”。与阿里巴巴与新浪微博的“两情相悦”相比,360则显得“苦情”的多,苦苦追求,暂无结果,这也证实了360对于移动互联网产业变革的一种焦灼心态。

入口后面就是平台。阿里巴巴盘踞商务入口,腾讯扼住关系入口,而百度对信息入口虎视眈眈,依托于这些入口,企业可以大做文章,既可以开放,拉拢其他合作伙伴,也可以通过投资,在这个领域完成它的产业链,进可攻、退可守。

所以,“平台化”既是一种危机意识的体现,也会为产业带来重大变革。

在“开放+平台”的思路下,合作、收购、投资、控股此起彼伏,手握重金的巨头们,更倾向于通过收购或投资完成产业链布局、移动用户积累以及流量入口的开拓,开放的平台级战略能让这些企业学会,不用什么事情都必须亲力亲为,而是在搭建移动互联网生态圈的时候,自己成为最基础的入口和服务提供者。

但是,也有分析人士认为,传统的互联网巨头想要在移动互联时代取得突破性发展,仅仅靠简单化的并购、合作是不可能实现的,最重要的还是要开发出具有创新性的适应移动互联发展的产品,或者是将这种创新基因融入血液中。

巨头加强了变革,中小公司又该怎么玩?移动互联网时代瞬息万变,巨头、创业者和资本之间的竞争与博弈俨然一个战场,没有谁能保证拿到“船票”,也没有谁有足够的安全感,更没有人说自己的城池固若金汤。

从移动互联网的“中小玩家”的角度来看,这种变革的力量带来了更大的创业环境。一方面,有了更多的变现的方式和渠道,比如腾讯开放平台计划为开发者分成30亿;另一方面,市场的急剧扩大,让巨头的触角不在是无所不在,加大了中小公司的生存概率。

只有创新才能生存

虽然移动互联网带来的机遇是显而易见的,但是当前很多企业都面临着互联网与移动互联网“不兼容”的问题。以PC端的思路去做移动端,仅仅是将移动互联网当做是互联网的延伸,而没有形成长期的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逻辑。

马云曾表示,阿里巴巴自三年前开始涉足移动业务,但是却没能跟上竞争对手腾讯的发展步伐,“我们在这个领域也投入了大量资金,但是我们的创新能力确实不如腾讯,他们的微信是个非常棒的产品。”

李彦宏也认为,移动互联网兴起后,很多东西都要重来一遍,移动互联网把互联网一下子推翻了。无论是互联网还是移动互联网,新的产业环境正在快速改变用户需求,在这种发展态势下,适用于互联网的“我提供什么你用什么”的发展方式走向终结,伴随移动互联网而来的信息大爆炸已经成为企业的创新基础,这显然是各大互联网公司无法预见的新机遇。

也就是说,当前的大多数企业仍处在传统的向用户推销产品的阶段,只是这种推销借助了移动互联网这一媒介。对于只有依赖创新才能生存的移动互联网来说,必须拥有核心业务的创新优势,但这种竞争力是买不来的。